?
關于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輿論,今年以來非常多。這40年中國產業經濟發展成就輝煌,醫藥產業自1978年至今增長了幾百倍。但這個過程中,產業經濟各領域也發生過引發強烈社會輿情的問題,特別是醫藥產業在改革開放40年的當口,接連發生幾起引發社會高度關切的公共問題。
有一種輿論認為,這些問題是經濟高速發展在所難免的代價——這可能確實反映了一定的事實,腳步太快難免摔跤,但這絕不能成為產業經濟各領域推卸責任的理由。所以,由高速度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型,成為國家的頂層設計。我相信,醫藥產業界也正深刻反思行業問題,從危機中探尋新的方法論。
包括醫藥裝備產業在內的中國醫藥產業,由高速度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過程,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我們誰都逃避不了,但并非沒有辦法——我認為有兩個辦法,一是堅持,一是堅守。堅持創新,包括技術、管理、體制等各方面的創新;堅守工匠精神。我更想談一談堅守工匠精神。
中國產業經濟40年高速發展,但在這個過程中,我認為無論是跟某些其他國家所做的事相比,還是跟歷史上我們祖宗所干的活兒相比,我們都把一個東西弄丟了,或者說沒有繼承好,那就是工匠精神。尤其是楚天并購德國Romaco集團的這一年多以來,我的這種感受越來越強烈。
以Romaco的員工規模等指標而言,它在德國都算是一個大型企業集團。我們去它各個工廠,會發現一線技術工人中有不少是在五六十歲這個年齡,而反觀中國企業,包括楚天自身,大多數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中國技術工人到了40歲,可能就不愿意在一線崗位上干,要么想去當干部,要么想脫離一線技術崗位去干別的。
↗Romaco的一線技術工人中有不少是在五六十歲的年齡,技術功力深厚。隨著楚天與Romaco企業融合的推進,Romaco越來越多的工匠來楚天交流工作
僅從這個現象就可以發現,中國產業在工匠傳承上與歐美發達國家差異很大。德國的技術工人,覺得自己在這個崗位上干一輩子,是一種快樂、光榮,而中國的技術工人,如果在一線崗位干一輩子,可能連他的家人都覺得他沒出息——怎么老在車間干活兒?
幾十年的功力積累,畢竟非同一般,這也從一個角度解釋了德國制造為什么厲害。中國如果不重新樹立起工匠精神,就算技術水平超越歐美,最終的產品還是無法超越歐美。所以,包括醫藥產業在內,中國產業經濟轉型高質量發展,一手要堅持創新,一手要堅守工匠精神,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老車工陳安順,幾十年堅守一線技術崗位,煉就了一手絕活兒,退休后被楚天科技返聘,又工作了上十年,2017年榮退,楚天科技董事長唐岳設宴歡送
還有一個現象,德國政府拋出工業4.0概念,風靡全球,傳到中國更是火爆,各領域都在談。反倒是德國產業界自身,我們卻不怎么聽到他們談。當然,醫藥工業4.0、醫藥智能制造,作為一種產業發展藍圖、一種解決醫藥生產質量問題的根本技術路徑,輿論上的呼吁、行業間的探討,都無可非議,也很有必要,怕就怕只有口頭上的暢談,手上卻沒有動作。
我在德國考察,人家基本不談工業4.0,但他們在做,他們幾乎所有的工廠,尤其是規模稍微大一些的工廠,都已經達到或者超過3.0水平,也就是全自動化,雖然暫未達到4.0水平,但他們每一天、每一步都在做往工業4.0水平發展的事,可能5年、10年之后,德國就在全球率先實現了工業4.0。
中國產業界喜歡暢談,但連工業3.0的事還沒做,一些工廠也就是機械化加電氣化的工業2.0水平;尤其是一些媒體見風就是雨,看到這些就說是“工業4.0”,這并非理性的輿論呼吁。中德產業界在“工業4.0”上不同的行為方式,本質上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種反差,工匠精神不僅反映在技術操作上,也反映在心態上,中國產業界心態浮躁。
醫藥產業由高速度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要摒棄浮躁心態,要堅守工匠精神,要理性的輿論呼吁,更要一天天、一步步地做實事。楚天推動與德國Romaco的技術融合、投資籌建中德創新中心、投資打造智能制造新模式……就是希望通過實際動作,通過積極的努力,最終在發展醫藥工業4.0、醫藥智能制造上,真正做成一些事,貢獻于醫藥產業。
面對醫藥行業今年所發生的一些問題,我相信行業人士都在做深刻的反思,我相信政府和監管部門會陸續出臺一些新的政策、方針、路線,解決問題,引導行業未來更健康的發展。通過各個領域的通力合作,我也更加相信中國醫藥產業會從這次公共危機中找到并轉化成下一步發展的動力和機會,謀福祉于民眾。